胜非其难 持之其难

发布者:王伟发布时间:2021-04-26浏览次数:166

胜非其难 持之其难

在一些人看来,取得胜利很难,保持胜利相对容易。事实并非如此。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句名言:“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意思是说,夺取胜利并不难,保持胜利、巩固胜利成果很难。这告诫我们,取得胜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否则胜利可能很快消失,甚至迎来失败。

名言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池。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听后却露出忧虑的神色。按理,打了胜仗应该高兴,赵襄子反而忧虑,原来他怕自身德行不够,保持不住胜利所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赵襄子将要昌盛了。“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这恰恰有利于获得更大胜果。相反,为了一时胜利就沾沾自喜,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可能导致失败。

取得胜利难,保持胜利更难。历史上齐、楚、吴、越都曾战胜过诸侯,但最终都走向衰亡。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果实。事实证明,不善于保持胜利,胜利就会很快溜走。唯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事张扬、勇于精进,才能始终保持强大昌盛,不会衰败。

胜非其难、持之其难的辩证法在历史上屡屡被验证。宋人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说明了这一道理。后唐李存勖不忘其父之志,骁勇征战,很快创下一番基业。然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胜利后,骄奢淫逸、偏爱伶人,身死国灭,是不能保持胜利成果的典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存勖由盛到衰,并不是天命,而是个人缺少忧患意识、不思进取、为所欲为所致。胜利不是永恒的,过于执迷的爱好和不加限制的放纵,带来的只有无法挽回的恶果。

事实上,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人都认识到持之其难的道理,也都有寻找巩固胜利成果的良方。某种意义上讲,我党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就是在探寻如何保持胜利。面对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人自我反思,人人自我革新,人人自觉接受监督,做到常怀忧患之心、常思担当之为,方能让胜利之花常开不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自信、自满自大。一旦骄傲起来,就会失掉初心,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想保持胜利就难了。胜利固然令人喜悦,但绝不能满足于此,真正值得欣喜的是永不懈怠、保持胜利。

保持胜利是一门值得研究并需要认真回答的课题。这个答案包括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谨慎之心、慎终如始,等等。只有掌握了持之其难的辩证法,才能一如既往地拥抱胜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梁昭辉)


信息来源/清风扬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