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个在先,构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发布者:纪委办发布时间:2006-12-26浏览次数:140

省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江苏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也是江苏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    在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思路指导下,江苏积极探索构建“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率先推行勤廉公示,深入推进诫勉谈话,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纪检监察派驻重大工程……众多创新举措为江苏“两个率先”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005年民意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率达70.9%,比2002年上升了18.19%。    教育在先,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让干部不想、不愿、不敢腐败    [镜头回放1――警示教育]2005年1月15日下午,南京西康路33号礼堂座无虚席,甚至在走道上也见缝插针地设了“加座”。省委在这里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报告会,首次对徐国健、曾鸿翔等人蜕化变质,最终走上腐败不归路的案例进行通报剖析。省委书记李源潮向在场的领导干部及其配偶提出六条“警示”。全省各市、县、区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在各地分会场同时聆听了“警钟”。    [镜头回放2――反腐倡廉成果展]2006年7月2日,江苏省反腐倡廉成果展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283块展板、1065幅图片和大量图书、音像资料,集中展示了5年来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创新举措和成效。成果展在南京、苏州、扬州、连云港四地巡回展出,全省21.5万名党员干部全部进场参观。    不同的教育形式,围绕同一个主题――让领导干部正确用好手中的权力5年来,我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先后开展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发扬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遵守党章、执政为民”等主题教育活动。每逢干部提拔任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之机,我省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权力观教育,时刻提醒,让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各地还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1000余首新创廉政歌曲,599场演讲比赛、一大批廉政文化丛书、100个省级廉政文化创建示范点……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    南京新辟廉政文化旅游线路,无锡开展“廉文荐读”活动,苏州以“廉石”为媒打造“廉石”系列品牌,扬州建设廉政文化主题广场,镇江力推“润廉工程”……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成为江苏开展廉政教育的一大亮点。    约束在先,用制度打造反腐长城,让腐败分子无隙可钻  [镜头回放3――勤廉公示]2006年2月,省委正式颁文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勤政廉政情况都要向社会公示,并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和测评,考核结果“不称职”、“不满意”的将受到组织处理。这一发端于宿迁的群众点题、干部回答的制度,一度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焦点。    [镜头回放4――廉政谈话]2004年11月29日下午,省委书记李源潮与公推公选产生的21位省管领导职位任用和推荐人选进行集体谈话,勉励他们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001年以来,全省各级对领导干部廉政谈话51666人次;诫勉谈话8738人次;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29560人次。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关键是要有一套严密的制度,让腐败分子无隙可钻    制度创新成为我省构建惩防体系工作的中心环节。继把2005年确定为江苏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后,省委继续把2006年作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今年9月召开的全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汇报会,确定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目标。    以制度建设年为载体,一批针对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五年来,省级共出台128项廉政法规制度,省级机关各部门针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共出台反腐倡廉配套制度2686项,各市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共出台反腐倡廉配套制度3751项。    建立市厅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严格控制公务宴请活动、盐城首创党内案件审理助辩制度……目前,我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呈现出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单项工作向综合治理、由应急抓向经常抓的三大转变,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  监督在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镜头回放5――纪检派驻]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中,首次抽调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纪检监察组,派驻工程建设一线开展监督检查。2005年10月,该工程被国家审计署评为廉政典范工程,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建设项目典范”称号。随后,纪检监察派驻制又向奥体中心、南水北调工程等重点项目延伸,实现了纪检监察工作向全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覆盖。    [镜头回放6――述职述廉]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18664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述职述廉,其中市厅级干部3413人,县处级干部60344人,乡科级干部122887人。    加强监督,是确保制度得以严格执行的关键,也是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关键    在实践中,一个四级联动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体系在我省初步形成:市厅级领导干部“必答述廉”、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勤廉公示”,村和基层站所干部实行“勤廉双述”。述职述廉的结果,与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等监督制度结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得到充分运用。2003年以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根据述职述廉结果,对32名市厅级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对15人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两个省级机关主要领导作了岗位调整。    五年来,我省坚持把公开原则引入监督,努力探索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村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尤其是政务公开走在了全国前列,初步建立起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务公开考核、政务公开责任追究三项基本制度,以及新闻发布会、听证等相关配套制度。同时,积极推行党务公开,不断扩大监督范围,加大监督力度。    全省各地还普遍开设“政风热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五年来,全省省、市、县三级共开设“政(行)风热线”66条,累计播出6351期,共受理群众投诉3.23万件,为民办实事2.05万件。    坚决清除腐败,永葆党的纯洁健康    [镜头回放7――重拳出击]今年7月,省反腐倡廉成果展上,一个个腐败分子“原形毕露”: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省交通厅原厅长章俊元,省国信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益民,省国有资产经营控股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双成,常州市原副市长张东林……    在坚持“三个在先”防止腐败的同时,我省保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的高压态势,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浮出水面,一个个腐败分子落入法网。从2001年10月到2006年4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办案52929件,涉及县处级干部981件,涉及市厅级干部59件。  大案要案的查处、公开,让腐败分子无处遁身,同时也让“踩线者”悬崖勒马,让“心思动摇者”自警自律,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党风政风。据统计,我省查办案件中,当年作案数从2001年的13515人次下降到2005年4278人次,下降趋势极为显著。  对每个案例,我省实行“一案两报告”制度,认真分析案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使惩治和预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配合严查大案要案,每年重点组织的专项治理让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002年―2003年,全省37841个单位、398万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清房,计退房2530套、14.7万平方米,退补交各类房款5.3亿元。    2004年上半年,全省共清理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兼任企业职务627人,企业负责人兼任党政职务64人。    2004年5月起,全省清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借欠公款和违规用公款购买个人商业保险,共清退保险费用7867万元,登记借欠公款人数40006人,收回各类借欠公款3.58亿元。      (来源:新华日报 )